武汉艺考生如何考上名校

 人们 往往只会看到成功者成功时的荣耀,却总是忽略了在努力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能考上名校的艺考生无一不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这几个非常好的习惯,往往是他们持续保持的!也是他们能上名校最大的原因!

 

1.直面不足 能够及时反思和进步

 

有很多同学,无论是刚刚接触艺考之时,还是在艺考学习的过程中,都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功底扎实、考核测评名列前茅,完全就是一个名校的苗子!所以停留在自己的名校梦中无法自拔,导致专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而真正优秀的艺考生,往往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即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再好,他们也会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基本功、不骄不躁。平时也是能多学就多学、能多练就多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距离名校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得知输赢,也只有内心纯粹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这类学生,往往能够笑到最后。

 

良好的纠错习惯应该包含“三步骤”:

1)就题论题,改正错题本身

这是纠错的基本功课,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而大多数同学认为到此结束,因此,笔记、错题本一大摞,但是同样的错误还是反复犯。那是因为纠错还缺下面两步。

2)就题论心,纠正自己的思考模式

对同一类型的错误第二次犯错误时,就要提高警惕了,此时不要光是纠正解答过程,更要反观:自己是通过怎样的思考路径走上了这条错误之路的?比如有的同学为了求快,对题中条件常常也采取快读,结果审题不清,经常出现“唉,这道题本来不该错的啊”。

像这类问题,你就必须慢下来捕捉到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加以反思,下次才可能够有效拦截此心理,那么这道错题才算纠正得比较彻底。否则“审题不清”的错误就会阴魂不散。

3)“就题论师”,模拟出题者心理

前两步都完成了,还不能代表你对此题研究得透彻。你还可以跳出题目本身,脱离“学生”,进入出题者角色,去揣摩他的出题意图:考什么知识点?难点在哪里?常犯错误点在哪里?他是如何将这些点体现在题目中的?如果是你出题,你会怎样设置这些难点、陷阱?此时,一道题的来龙去脉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下次要再犯错,恐怕很难。

也许你羡慕身边被称为“学神”级的同学,他能轻松给同学解题、讲题,考试跟玩一样,“傲视群雄”,甚至问倒老师,于是你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与之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就是两步之遥,只是大多数同学止于第一步,始终不愿意再往后多走两步,如果此时你幡然醒悟,你就开始迈向“学神”。

 

 

2.抓住一切碎片时间 关注时事

 

这类考生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会发现他们手机的公众号关注、安装的APP软件五花八门,涉及一切和艺考相关的东西,譬如传媒类考生关注电影、电视剧、影评、媒体评论、新片场等;舞蹈考生关注舞蹈剧目、舞蹈表演、训练、舞蹈媒体、新片场等等。

 

而且一有片刻空闲,他们就会打开手机学习、模仿并记录。因为他们知道,对于一名艺考生来说,时事热点和观点输出非常重要,而备考的时间有限,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充实自己,是非常有效的。毕竟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每天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可是随着时间的累积,却可以展示摧枯拉朽的力量。

 

很有可能你上考场前考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面试场上的题目哦!

 

 

3.始于兴趣 忠于梦想

 

始于兴趣,忠于梦想,对未来的憧憬燃起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即使到节假或者休息日,也能见到艺考生以各自的方式奋斗着。

 

譬如对于传媒考生而言,阅片量和实时影片的关注程度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会随时关注每个月上新/重映的电影篇目,并且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观看,之后还会尝试着写影评。

 

这个好习惯,将在你的艺考生涯中不断地影响着你,等你到了考场,即使是默评,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电影你都看过,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这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表达能力

 

对于艺考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艺考面试,还是即兴评述、故事编讲,都是在考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优秀的艺考生会想尽办法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比如每天睡觉前听一些相声评书,锻炼自己的表达语气、语言节奏;对着镜子练习即兴评述,反思自己的问题等。小诺还见过,艺考生拉着自己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但是在讲之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得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一言蔽之,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练习,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5.培养四种深度思考的好习惯
1)系统学习习惯

 

现在各种高质量知识资源,如三、五分钟的微课程、各种在线课程,免费唾手可得,学习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很受同学们欢迎。但,很多努力上进的同学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资讯焦虑,生怕错过好课程,于是见到好的都挤时间去学。

 

但这样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变得零散、碎片,学了数学,忘了英语,到最后学了很多课程,却前后不连贯,掌握不深入,反而浪费了这些零碎学习时间。

 

所以,对这种零碎式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内,尽量不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而是在进入零碎学习之前,先借助教材了解相应的学科系统,在心中有一个整体轮廓,要求自己一段时间内就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且每学一小段都将它嵌入到整体系统相应的位置上,这样长期累积,就能化零为整。

 

这样的习惯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重要。据说光是一个腾讯每天就要花费一亿元用以支持微信上的各种资讯传播和知识交流,可想而知,如果你现在不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系统学习的习惯,以后不是被碎片知识拖着走就是被它淹没。

 

免费时代,时间最贵,谁能应对碎片知识对时间的切割,谁就赢得了最“贵”的资源。

 

2)追根溯源习惯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习惯性地追根溯源,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似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

 

像数学、物理等学科,我们熟知的练题模式是将题分为A、B、C类,总结出相应的解题套路,做题时就用这些套路去套。如果你的套路足够多,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还不能举一反三。

 

但,如果你学习各种公式、定理时,能够养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更注重公式来源而非公式本身、解题套路,最开始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就能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反而倍增。

 

3)常识思维习惯

 

进入中学,同学们一头扎进题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麻木。什么是麻木?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思维过程是:首先判断“这道题学过”,然后开始检索记忆库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做,老师上课是怎么讲解这种题的,就是不跟实际生活挂钩,只为解题而解题。

 

于是,不管符不符合实际,都拿着记忆中的思路去套,结果往往得出一些看起来明显不靠谱的答案,但因为自己的解题过程、结算步骤经检查都没问题,因此对这个明显不靠谱的答案浑然不觉。

 

所以,做题的同时还要养成一个习惯性的反问:“这科学吗?符合实际吗?”

 

当你这样问的时候,你就会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分析这个答案是否靠谱。其实做选择题时,很多“不靠谱”的答案,只要你具备这种思考习惯就可以轻松排除掉,根本犯不着在草稿纸上绞尽脑汁地算计。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促进我们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力,让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4)深度阅读习惯

 

高中时期一定要锻炼的一项技能就是“阅读能力”。这个“阅读能力”不再是过去你能阅读多少字的文章,能读得多少知识,阅读速度有多快,而是你能通过阅读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过去的阅读重在获得新知,而高中阶段重在训练思考能力。

 

此时,你不仅需要独立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还要改变过去被动接受信息式的阅读方式,改成“带着问题去经典中找答案”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大学的学习以及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武汉盛火科技
  • 首页
  • 电话